作者|青山研究院
一直以來,在支撐環保產業發展的各要素中,創新是最受環保企業詬病者之一。業內的情況往往是,創新可以在臺面上大講特講,但在實操上卻得是“極度務實”的另一回事。一個業內人心照不宣的事實是,創新在更多時候只是項目申報、專利申請、裝點門面時的假把式,并非真正成為推動企業業務增長的真本事。據青山研究院數據庫顯示,環保企業所依靠的業績增長要素中,資源關系排第一、其次是資本、再次是營銷,這三者占了絕對的比重,而創新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不排除行業有一部分企業在創新上做出了實質內容,但從整體上看創新還沒有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且在當前的生存法則下,在創新研發上投入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甚至是冒險的。由此便有了環保企業在研發上的普遍投入甚微的現象,甚至產生了“環保行業沒有技術含量”的論斷。對于一個承載著為世界級人口和經濟大國提供環保服務的產業而言,這看起來多少有些荒謬;但這不是環保企業不求上進的頹廢之象,而是其迫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但事實上,很多環保企業對創新驅動、品質品牌導向的市場競爭機制是心向往之的。那么,究竟中間存在怎樣的產業發展之痛呢?青山研究院團隊對此進行了調研,訪談了數位環保企業家和科研領域的專家,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對環保產業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所以我們決定將環保產業的創新發展作為一個專題持續地研究下去,同時系統地產出文章。
本文是這個系列專題的第一篇,主要在宏觀層面闡述環保產業陷入創新窘境的病根,后續會根據調研的進展在多維度做系統深入的解讀,希望能為青友們答疑解惑、帶來有價值的參考,同時歡迎對這一專題感興趣的朋友添加主編微信一起探討。
01
環保創新與中小環保企業
行業內有一種說法認為,環保行業的技術門檻極低甚至沒什么科技含量,這種觀點是針對行業粗放發展階段的亂象而言的,據實而論,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從環保的廣泛涵義來講,環保的需求特征、應用場景是多樣化的,這就意味著技術門類、工藝路線、裝備設備的供應也是多樣化的,且隨著產業的發展,環保的涵義在不斷拓展,而對創新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在環境問題仍然尖銳、極端氣候嚴重的環境形勢下,環保的內涵以及對環保技術的要求會不斷延伸和提升,比如規范標準的升級、碳中和的提出。就這一意義而言,社會對環保領域創新的需求更甚于一些其他領域,未來這種趨勢會加強,因為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另一方面,對環保產業的要求取決于社會的需求,我國是人口大國且各類工業產業繁多,對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需求是非常高的,由此國內的環保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級的市場,只不過國內環保產業尚處在較低的水平上,由此產生了環保行業沒有科技含量的錯覺和謬論。從切實和發展的角度看,國內環保產業的整體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在針對國內特殊市場需求的產業升級過程中,創新一定是需要的。環保確實不是高技術領域,但卻是一個需要與時俱進的產業。得出“環保沒什么技術含量”的論斷的另一個原因是,視角停留在過往的、落后的階段,工程思維、末端治理思維過重,認為創新永遠是老一套的東西,對技術的使用奉行絕對的“拿來主義”。一位在創新上卓有成就的朋友表示,在國內稍微做出些有用的創新、哪怕是非純技術的,就會有很大的機會,近幾年一些產品化、裝備化、模塊化的創新便是如此。也有行業朋友認為,環保行業的技術需要疊加在其他行業技術之上,比如材料、設備制造、電子電器、生物、化學等等,這導致了實現技術差異的難上加難。這確實是過往環保行業創新的一種大致邏輯,但并非環保創新困難的真正原因,也不是環保創新沒有空間的理由。環保行業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一個應用場景,很多工藝和技術要依賴上游的供應鏈,但這并不意味著環保沒有的自己的定位和內容。環保企業很想像是醫院,環保工程師很像是醫生,所做的事就是為環保問題做診斷,并通過各種專業的工藝、設備解決問題,診斷并給出合理且優良的解決方案就是環保企業的定位,這并不是一件簡單低級的事,環境保護需要優質的環保企業和環保工程師,就像社會需要好醫院和好醫生一樣迫切。而如何更好地用上游的種種供應解決好環保問題就是環保創新所要發揮作用的環節,比如把PVDF材料做成超濾膜用于污水處理就產生了MBR工藝。行業之所以認為是“依賴上游”而非“使用上游”,一是對環保的需求和解決方案研究不夠、對上游技術供應的情況了解不深,二是國內上游的技術供應本身也不夠扎實,三是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環保創新理念。一直以來,國內普遍認為高校、體制內科研機構才是科技工作的主體,進而便認為技術源于科學,科學是更高級的東西,技術發展依賴于科學發現,科技進步應該遵循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于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成為了國內科技發展路徑模式的標準設計,在此之外的科技創新就會被認為是違背主流的、不現實的。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比如,近年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環保領域同樣也有院士產生自環保企業。綜上而言,國內的環保行業是需要廣泛和深度創新的。退一步講,即便環保行業無法通過高技術創新形成絕對的門檻,但一定存在提升服務水準、產品質量的可能性。而若論創新,就不得不說作為創新主力軍之一的中小企業。在當前的產業格局中,中小企業不在主導地位上,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環保企業不重要,而是有著不可獲取的作用。一方面環保行業的需求不全是大型的項目,此外還有大量多樣化的需求,比如工業環保領域,這類需求的解決要依賴中小環保企業。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雖然沒有資本上的優勢,但具有靈活、富有創造力的特征,更能在一些細分領域實現突破。但是,如果中小企業不能憑借創新變成大企業,那么中小企業的創新就成了悖論。中小民營企業具有創新的動力和基因,從產業整體的角度看這本是值得挖掘的保障,但關鍵是要有創新的土壤。那么,行業真實的創新環境如何呢?中小環保企業的真實處境究竟如何呢?
02
扼殺環保企業創新空間的毒瘤
坦白說,環保行業的大多數企業走的是短期機會主義路線,這完全符合環保產業現階段的邏輯和實情,無可厚非、也不需過多討論。而還有一部分企業走的是以創新和品牌建設為主導的長期主義路線,通常認為這部分企業是環保產業的潛力股和未來之所在。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在這類企業所直面的真實處境中隱藏著環保創新的窘境乃至整個環保行業的困境。在青山研究院團隊上半年的調研中發現,不少國內較為優質的產品型、技術型企業已經把目標從“活得好”調到了“活下去”。一家設備制造企業的研發總監苦訴,“這幾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確實換來了好名聲,但是沒有換來明顯的高增長,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實在是無法琢磨,沒有市場的積極反饋,研發投入的可持續性將會是個大問題?!?/span>這句話中的情況也是行業中很多創新工作共同面對的窘境,而“叫好不叫座”的背后才是環保行業最真實的商業邏輯。環保行業一個根深蒂固的弊病是真正的需求跟技術和產品之間很多時候是割裂的,在中間隔著厚厚的中間商。很多環保項目做得很爛,并不是環保企業沒能力、沒好產品,而是經過中間商對利潤空間的層層盤剝之后,留給真正做事的企業發揮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最終導致行業走向了劣幣驅逐良幣。而真正做技術、做產品的企業基本上是處在環保產業生態位末端的,讓他們在被壓榨到極限的利潤空間內進行創新實在是強人所難,但這正是很多環保企業的艱難處境。在行業中廣泛存在的各種關系戶、白手套、無良總包就像是一大毒瘤,他們以中間商的角色攫取了一個項目中相當份額的利潤,卻并不發揮實質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行業積弊在根本上扼殺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可能性,同時增加了全社會做環保的成本。如此長久下來,環保企業對創新的態度也變得審慎且冷淡,研發人群和技術人群更是喪失了對創新的熱愛,要知道創新工作者是一個產業進步的重要源泉。好產品和好技術不全是由需求決定的、也不全是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中產生,這其中近乎厚黑學之類的江湖哲學對創新是極大的扼殺,為創新工作者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在調研中甚至發現,在一些環保企業中從事研發的工作者對“創新”二字持有一種夾雜了懷疑和厭惡的態度。經歷了這些年的階段性發展,大家都以為環保產業該到了質變的時候,但似乎又沒有,除了對政策的一哄而上,產業沒有形成新的突破口,尤其沒有形成對創新的正向反饋機制。其中最大的問題不是創新有問題,而是市場就沒有創新者的土壤。政策對創新的導向和產業對創新的呼喚是美好的,但到了赤裸裸的市場上,這些都成了空中樓閣。因為,中間商看的是利益,而不是專精特新,他們也壓根兒就不懂專精特新。在需求和供給嚴重割裂、創新空間極其逼仄的窘境下,創新還要面對的另一挑戰是惡性競爭和無下限的低價競爭。適度的低價競爭可以刺激創新,過度的低價競爭會摧毀行業共同的前程。更加殘酷的現實是,在行業的規則嚴重崩壞的情況下,行業的發展是會開倒車的。當創新沒有回報、優質企業沒有安全感,鼓勵創新就成了一個滑稽的現象。最難能可貴的是仍然有環保企業在此間跋涉,因為他們的處境比充斥在行業中的頭部企業的所謂危機更難。
03
環保行業的創新要面對什么?
如前述,在一些情況下產業的發展是可能開倒車的,這對創新無疑是不利的;另一種艱難是一旦行業整體處在下行趨勢之下,企業的創新投入甚至連著生存都會面臨窘境。在最近的調研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今年上半年環保企業的境況普遍是艱難的。一位朋友分享,去年費盡千辛萬苦中標的項目,卻成了企業今年最心驚膽戰的事兒,項目進度在疫情之下一再延期,本就可憐的利潤空間越干越沒底。一些做設備的企業甚至出現了業績腰斬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本就費力不討好的研發投入一時間面臨中斷。有企業愿意在創新上投入本是一個產業的幸事,但不幸之處在于創新工作很多時候是以最單薄的企業群體在做最有風險的事。在與幾家企業的高管團隊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企業主調在從攻轉為守,從前大膽激進的銳氣早已不在,有些創新上研發不敢干、甚至不敢想了。看得出來行業普遍在面對低潮期,這種行業性的困境,是創新性企業首要面對的。其次,環保創新型企業還要在顛倒錯亂中前行,應對錯亂秩序。創新難,在沒有道理可講、沒有公平可言規則下創新更難。在現階段,環保的創新要面對“高價值、低回報”的痛點,低回報的原因一方面是環保行業解決的是社會性、成本性、公益性需求,高技術很難實現高利潤,溢價的空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本身有限的利潤空間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壓榨。再者,環保行業的很多問題在于需求端本身是不成熟的,這也是限制產業向好發展和創新的原因之一。很多時候環保企業需要面對不懂還亂提要求的業主,據一位工程領域的朋友講,有些項目最終做到70分,不是做不好、沒能力,而是其中的20分是客戶不專業的干涉導致的。因此,行業總結了兩大類優質客戶,一類是回款正常的客戶,另一類就是尊重專業且肯配合的客戶,但這樣的客戶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但總體上環保產業百般凋敝,原因不在環保企業,主要在于需求的虛假、競爭的混亂、規則的崩壞。行業籠統的認為,粗放之后會迎來高質量發展,可只有這些真正在行業最前沿掘進的創新企業知道行業是否真的質變,趨勢是否正在到來。在青山研究院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堅守正道的企業不在少數,但產業的種種弊端匹配不上他們的努力和堅持。
04
若時代紅利只肥了粗制濫造
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需依靠一個高水準的環保產業,國內環保產業的提升離不開創新,而有效的創新則全在于行業的健康機制。環保只是一個需求場景,用技術從業者的話說,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只有創新才能讓環保的成本更低。如果堵死了環保創新發展的通道,那這個行業的進步也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創新不是當前環保企業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但一定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一個技術應用型產業真正的發展停滯是創新的停滯。沒多少環保企業能在一條逼仄的道路上持續深耕,即便是有志于環?;蜃唛L期主義路線的企業,沒有創新的土壤是難以長出創新的成果的。因此,要向那些堅持在創新道路上的環保企業和環保人致敬,他們所做的事才是最難最有價值的、是這個行業最前沿的探索。如果哪一天這些探索都失敗了,這不是一部分企業的失敗,而是整個產業的失敗。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